开云官方网站 (Kaiyun) - 中国大陆

开云
咨询热线:13802051808
网站公告: 欢迎来到开云官方网站,您理想的厨房伙伴!加入Kaiyun,一起探索专业制造与无限创新的世界。在这里,每一件产品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承诺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13802051808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是问题, 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查看联系方式>>
不锈钢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厨房资讯 > 不锈钢百科

区发展和kaiyun登陆入口开云改革局

点击量:607    时间:2024-08-08

  各功能区管委会,各街道(镇)办事处(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企事业单位:

  《莱芜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莱芜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进现代化新莱芜建设,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较为良好的态势。

  (一)经济运行承压奋进。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调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3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67亿元;农业形势总体良好,粮食总产量19.49万吨;工业指标整体向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1%,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89.11亿元,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逐季向好,降幅收窄至-19.2%;重点服务业稳步增长,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5%;消费市场较为低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上贸易业企业商品销售额分别下降4.7%和4.2%;建筑业增长稳定,建筑业总产值下降4.6%,建安投资增长2.5%;进出口实现正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163.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出口117.1亿元,增长38.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3.4%左右和5.4%左右。

  (二)产业能级加快提升。高端装备智造产业提质增效。举全区之力加快重工项目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凯傲叉车有限公司C2H项目累计生产约1万辆,产值超过15亿元,富维安道拓高端汽车配件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8000万元,德马泰克智能物流装备项目等4个项目加快推进,年产3万支LNG车载气瓶及EPS金属表面处理加工等14个项目加快聚拢,产业龙头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山东豪驰智能汽车有限公司成功打造全国第一个基于5G场景下的无人驾驶整车智造基地,先后研发45款车型,其中“橙仕安特威智能防疫车”助力疫情防控,得到推广。先进材料产业壮大成势。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九羊集团有限公司蝉联“中国企业500强”,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不锈钢供应链企业家峰会,400系不锈钢占据全国25%市场份额,并远销海外,成为土耳其“硬币”原料钢;10万平方米的“泰钢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山东莱威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破解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造关键“卡脖子”问题,打破美国、荷兰技术垄断,莱芜泰禾生化有限公司生产的柠檬酸等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保持在70%以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成群。鲁中国际生物谷成功纳入全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双核引领、双谷呼应”战略版图,累计引进山东乾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高端药企44家,其中山东珅诺基药业有限公司阿可拉定获批上市,实现全市一类创新药零的突破;山东济世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家原创一类新药丹酚酸A片,已进入二期临床;总投资18.3亿元的山东嬴城宏济堂中药生产项目已试生产,中试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MAH超级工厂正在谋划布局,全区医药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新能源产业蓄势待发。莱芜船厂抽水蓄能项目、华能北王庄35MW光伏项目等12个能源项目纳入《济南市“十四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莱城发电厂储能电站和华能莱芜发电有限公司储能电站项目成功申报山东省2022年度储能示范项目。全区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5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16万千瓦。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九羊集团有限公司、莱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被认定为济南市总部企业,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济南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莱芜医药产业园双子楼获批济南市特色(储备)产业楼宇,莲河置业大厦成功进入2022年度济南市(储备)特色产业楼宇拟认定名单,获评全省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引领区。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打造标准化种业繁育基地7个;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4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8个,“莱芜生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牛泉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获评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实施区。

  (三)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4%,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13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名、硕士以上人才184名。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市场主体达到12.3万户,全省百强民营经济企业达到5家;新培育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瞪羚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4家,均创历年新高;建成5G基站1119处,新增上云企业48家。项目建设全面发力。策划储备基础设施类项目40个、产业类项目49个;安排区级以上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1013亿元,其中省市重点项目分别达到18个、47个,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峨嵋冶金材料项目、孟家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项目等52个项目竣工投产,中药丸剂及口服液全过程质量控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智能制造产业化示范项目和糊香型高油酸花生油绿色高效产业基地项目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要素保障更加有力。44个项目通过精准用地审查,累计供地4600余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980亩。组建12支辅导队为270家辅导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协调解决贷款超28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19个,争取资金19.61亿元;上报四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并通过国家审核53个,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项目通过国家审核7个。银行机构总数达19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85.3亿元和901.8亿元,分别增长16%和15.4%。惠企政策精准滴灌。制定出台《莱芜区应对疫情冲击助企纾困若干政策措施》,共惠及企业709家,补贴金额704.4万元;先后发放六期消费券,累计820万元,拉动全区消费1亿元以上;发放助企纾困专项贷款、创业担保贷款8.44亿元;获评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平台能级优化提升。莱芜高新区加快中关村信息谷创新示范基地等产业载体建设,中科科技创新公司入驻高创中心,实现央企入驻新突破,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上升18位。雪野旅游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等产业,济南大学文旅学院、济南医疗康养研究院等项目签约落户,雪野湖国际会议中心正式营业。莱芜农高区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值农业,加快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重点改革持续推进。30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加快构建“主城区10分钟、街镇15分钟”政务服务圈;省级系统集成改革试点通过验收评估;整合16家一级国有企业,成立山东济莱控股集团和莱芜高新投资控股集团,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举办招商推介活动10批次,洽谈引进项目210个;实际使用外资6045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43.6%;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70家,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市70%以上;注册跨境电商企业44家,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30亿元;山东威马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莱芜高新投资控股集团分别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投资设立公司,泰山钢铁印尼镍铁项目顺利出铁。

  (四)城乡环境优化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和PM10浓度分别改善9.1%和8.8%;市控以上断面平均水质稳定达标,“两清零、一提标”一期工程全面启动,完成16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厂实现街镇全覆盖;雪野水库至大冶水库联通工程加快实施,完成3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修复水毁工程87处;开展危险废物风险集中治理专项行动,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顺利完成2800亩人工造林任务,吉山林场获评全国十佳林场。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有序推进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完成老旧小区33个,建成安置房5600套;构建“1+17”城市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城市八乱”专项整治,拆除违法建设7.5万平方米,完成254处高立柱广告无差别清理,评定“门前五包”星级单位3315家,有效解决城市问题2.5万余件,市容乱象实现“动态清零”,实施城市家具一体化保洁,开展路面油污专项治理,机扫率和洒水率均实现100%,城市颜值更加靓丽。开放“爱心公厕”150余座;新建各类公园4处、绿道10公里;鲁中大街改造项目开工建设,雪湖大街等4条市政道路启动建设。农村环境持续优化。农村厕、污、水、暖、路系统提升,新增四分类桶6864个,建设改造分类房(亭)197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以上;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区;持续推动“快递进村”,实现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成功创建齐鲁样板村2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省级特色小镇2个。

  (五)民生保障更加健全。财政支出保障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占比80%以上,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就业创业稳步推进,为1842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721余万元,新增城镇就业7951人,大力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提供就业岗位6594个。社保体系更加健全,提升首次就业人员参保率,实现政策、人数全覆盖,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失业金待遇实现双增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995元/月、770元/月,特困标准分别提高到1492元/月、1356元/月。医疗保障更加完善,完成598处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即时结算。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5所,新增学位4140个。文旅事业更加繁荣,新建泉城书房2处,创建市级“出彩人家”示范村30个;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嬴泰汽车文旅城等项目有序推进;雪野山居等入选市级五星级精品旅游民宿,故乡的云、山中石筑入选市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新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景区化村庄3个,获评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区和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战,累计接种疫苗233万剂次;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坚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建成智慧安防小区576个,信访总量持续下降,获评全省基层治理实验点;开展“审计式”安全监督检查近3万家,事故率下降51.5%。加强与康乐县对接交流,东西部协作取得新成效。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消防安全、应急管理形势平稳,国防动员、公共资源管理、工会、机关事务、档案、粮食、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残联、统计、供销、史志、双拥共建、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科协、计生协、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较好成效。

  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仍存短板,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安全韧性有待kaiyun登陆入口开云进一步提高。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战略,加快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省会城市副中心,努力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全力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火车头”。

  (二)主要目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6%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左右和6.5%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以上,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壮大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强传统产业。加快推进钢铁“特精高”产品开发,巩固不锈钢、特种钢等先进金属材料的核心优势,打造军工用钢、海洋用钢、核电用钢等不锈钢高端品牌;加快泰钢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华东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促进聚乙烯纤维、介孔材料、精细化工沿链聚合,加快培育高端化工新材料。全力推动先进材料产业向高端化跃升,聚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智造产业方面,以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为重点,吸引集聚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积极构建“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同时,以山东能源装备集团莱芜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奔速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做大做强能源装备、特种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建设创新药、现代中药、保健生物、医疗装备、生物制剂“五大板块”,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新能源产业方面,统筹氢能、光伏、储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立足“两钢”工业副产氢优势,加快实施泰钢新能源(氢能)产业园项目,开展氢能全产业链示范应用,加快建设华电莱城、华能莱芜储能电站,科学有序推进船厂抽水蓄能发电项目。进一步做优特色产业。现代农业方面,突出姜蒜特色,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智慧、高值农业转变,争创全省现代农业十强区。现代物流方面,立足莱芜区“黄金区位”优势和“大进大出”产业特点,加快构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打造鲁中智慧物流集散中心。文化旅游方面,坚持“山水人文”和谐共生,串联提升雪野湖、莲花山等优质资源,打造“说莱就来”文旅品牌,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方面,保持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

  (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攻坚蓄势赋能。一是狠抓项目谋划。完善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项目储备库,建立项目推进专班,主动靠前,盯上服务,加快项目落地,形成新的投资支撑。谋划108个区级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建设。二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健全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管理办法和“月调度通报、季督查排名、年观摩评议”制度,积极开展项目评议、项目包推、项目质量“三大竞赛”,聚力“一城一谷一基地”建设,强力推进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鲁中国际生物谷、泰钢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计划新开工大项目50个,投产大项目50个。三是强化要素保障。严格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在实施精准用地联合审查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要素统筹范围,推动土地、能源、用水、资金、人才等要素向重点项目聚集;全力做好政府专项债券争取,最大限度带动有效投资。

  (三)聚焦聚力创新驱动,激活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做实做强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家,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8%以上。二是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实施创新主体增量提质专项行动,持续发挥与高校合作共建的优势,做好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文章。激励企业创新发展,探索设立“科技金融专项基金”,推行“企业点单、院校揭榜”模式,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三是抓好人才引进培育。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遴选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领军人才。落实人才政策“双30条”,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青年人才3500名。

  (四)推动城乡协调并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精品城市。科学编制、精心实施《济南市莱芜区2023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加速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开展老城区改造,持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完成西关二期、东芹村等列入棚改范围的项目,推进北孝义等列入安置区范围的项目建设,实施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全力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骨干路网,加快鲁中大街、鹿鸣路等道路建设,启动花园路北延、汇河大道东延等高铁连接线建设,改建嬴牟大街、大桥路、长勺路,全面优化道路通达能力。加快市政公用设施网建设,完成鲁中大街、香山路等热力管网建设20.4公里,启动重工片区、高铁片区热力管网工程建设,敷设燃气管线公里。深入实施公厕、垃圾分类、路灯亮化“三大革命”,启动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多彩公园城市建设,高标准实施雅鹿山绿化提升工程、红石公园修缮更新工程,全面提升文化路等城区道路景观效果,打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景观大道,建设提升绿道8.5公里。二是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四好农村路”200公里,实施县乡道安防提升工程,加固病险塘坝12座,改造供水管网132个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工程156个村,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三是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1万亩,加快打造“鲁中粮油储备中心”。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提升“山楂之恋”等田园综合体,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个。加快农业品牌打造,完善“嬴味莱”区域公用品牌顶层设计,高水平办好第十届国际姜产业博览会,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升生态文明。一是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突出抓好工业废气、扬尘污染、餐饮油烟等专项治理。二是扎实推进水资源保护。加强入河排污口、河流断面水质预警监管,系统推进城市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常态化开展河湖“四乱”问题排查整治,保持河湖“长制久清”。三是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推进畜禽粪污、秸秆等涉农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确保土壤环境安全。四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构建汶河流域生态廊道和鲁中山区生态屏障。加快废弃露天矿山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积2200亩。五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引导钢铁电力、冶炼铸造等行业节能改造,落实“两高”项目清单管理,完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广绿色建筑,年内新增绿色建筑90万平方米。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优化提升发展环境。一是持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帮办代办等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双全双百”工程,推动政务服务“一业一证”“一链办理”“异地通办”延展拓面,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二是深化区属国企改革。进一步完善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支持济莱控股集团争创“AA+”主体信用评级。三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抢抓济莱高铁建成通车机遇,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鼓励企业深耕“一带一路”,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贸规模,优化外贸结构。推动跨境电商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出口额突破40亿元。创新外资招商方式,重点招引创新型、补链型、终端型项目。

  (七)加快推进民生事业,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千方百计稳就业。深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开展就业创业培训300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二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嬴牟小学、文昌学校、香山学校、滨河初中建设进度,推动永兴学校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作,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举办为公办幼儿园。三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优化医保服务,加快医疗保障标准化建设,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综合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DRG付费全覆盖。多措并举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四是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文化四季”公益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三馆”运营管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积极创建区域公共手造品牌。大力推进全民健身。五是推进社会治理更高效能。完善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推动民族宗教工作走深走实。落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摸清弄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家底”和产业结构。实施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守牢安全生产、粮食安全、消防安全、能源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底线。

  主要负责人解读:济南市莱芜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立清解读《莱芜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领导干部解读〔政策吹风会〕:济南市莱芜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正处级领导干部亓东辉解读 《莱芜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政策问答:《莱芜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升生态文明?

  政策问答:《莱芜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如何怎样聚焦聚力创新驱动,激活经济发展活力?

  政策问答:《莱芜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如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政策问答:《莱芜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政策问答:《莱芜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并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返回列表页】
地址:天津市北辰区外环西路    电话:13802051808    传真:13920605999
Copyright © 2020-2023 开云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2020009511号